来源:金沙检测线路js95(中国)有限公司、君远学院
文:何涛 图:余骏皓 审核:刘升恒 发布时间 :2024-01-12 点击量:
江南大学金沙检测线路js95(中国)有限公司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,坚持把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,优化理论内容供给,加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,优化“三个课堂”联动,拓展劳动教育实践渠道,优化系列主题教育,促进劳动文化浸润,优化综合评价机制,探索发展型素养评价,聚力构建高质量劳动教育体系,奋力写好学校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机械答卷。
一、优化理论内容供给,加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
系统优化课程设置。推进构建“通识教育必修课+专业实践必修课+生产实习必修课+劳育特色选修课”四位一体的劳动教育课程群。加强《新时代劳动教育》通识必修课建设,提升课程教学质量。协同推进将思政理论必须课与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》等课程作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的重点依托课程。依托《数控技术》《产品创新设计与实践》《包装材料与结构》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,设置1-2门专业实践必修课程作为专业性劳动技能培养的重点依托课程。在综合实训必修课程上,将集中性专业生产实习作为劳动实践的重点依托课程,提升学生综合性劳动实践能力。推进劳动教育特色选修课建设,结合学科专业特点,推进开发劳动教育选修课程,进一步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和针对性。加强课程思政建设,挖掘各学科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元素与资源,加强劳动教育的学科渗透,培育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0项、校级课程思政先进教学团队3个,潜移默化中增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。
加强理论学习载体建设。整合“机缘大讲堂”“机缘·校友说”“大国工匠面对面”“劳模大讲堂”等讲座平台,聘任校内外劳动模范、企业单位科技创新专家、知名教授、优秀校友、产业导师等担任讲坛导师,开设“大国工匠面对面”“劳模精神进校园”系列讲座10期,阐释劳动精神、奉献精神、创造精神、勤俭节约精神;邀请思政产业导师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导师等校外辅导员共上《形势与政策》课程,深入阐释伟大新时代的创新奋斗精神。
提升师资队伍综合素质。通过专题培训、专业培养等形式建设高素质劳动教育教师队伍,依托双教师育人工作室、双辅导员工作室载体,在熟悉本专业学科的辅导员、负责实习实训教师中选聘为劳动教育专职教师,参加全国、省级劳动教育专题培训10余人次。聘任劳动模范、大国工匠、产业导师等为劳育辅导员16人。探索与中建四局六公司、合肥中辰轻工机械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建劳模工作室、技能大师工作室,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劳动教育。面向全体教职工开展劳动教育培训,提升开展劳动教育的能力与素养。
二、优化“三个课堂”联动,拓展劳动教育实践渠道
构建日常生活劳动课堂。联动后勤学校,深度参与园艺课堂、厨艺课堂、咖啡课堂等,提升学生动手能力,增强劳动技能训练。实施文明修身教育计划,连续多年设置公共区域清洁、实验室管理等勤工助学岗位。结合美丽校园建设,开展植树护绿、节能减排等活动,引导学生在过程中体验劳动的快乐。协同家庭日常劳动教育,“定制”特殊寒假作业,引导从事基本的家务劳动,增强感恩素养。
构建创新创业劳动课堂。推进产教融合、校企联动共建实习基地,建设劳动与创新实习基地6个,牵头成立全国绿色包装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,开展专业实践实习,培育工匠精神。以创新创业课程为基础,建设“价值引领—成果导向—多元融合”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,联合香港科技大学、松山湖机器人学院等,聘任李泽湘、吴景深等知名教授为创新创业导师,完善创新创业竞赛平台,培育创新精神。实现第十八届“挑战杯”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“揭榜挂帅”专项赛道一等奖、“创青春”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、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(2023)铜奖2项,2023年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金奖6项等历史性突破。
拓展公益服务劳动课堂。依托青年志愿者协会、无锡市十佳科技社团激光雕刻俱乐部、3D俱乐部、先进技术研究中心师生党支部,开发“万有引力”工程教育科普公益项目、“梦伴”志愿服务项目,深入中小学、社区开展“未来工程师”科普宣传教育100余场次。深入开展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,奔赴大江南北、田间地头,开展科普宣传、科技支农,助力乡村振兴、制造强国,先后获评“全国最具影响力好项目”、全国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专项行动优秀团队、江苏省十佳志愿者提名奖等荣誉,相关事迹被人民日报、人民网、新华网、中国新闻网等主流媒体报道500余次。
三、优化系列主题教育,促进劳动文化浸润
营造校园劳动文化氛围。注重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感受蕴含其中的审美性价值,树立“劳动最美丽”的情感认同和“劳动最光荣”的价值追求。连续5年开展“最美教室”“最美宿舍”“最美实验室”等创建活动,体会劳动创造美的真谛。选树在科研创新、志愿服务、社会实践、全面发展等劳动实践中表现突出的优秀典型,实施劳模特称团支部、党支部争创活动,以青春榜样激励学生中增强奋斗精神。近年来先后涌现出全国十佳大学生提名奖、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、江苏省五四红旗团支部、江苏省优秀团员等国家、省级先进典型32项,连续5年获评校长特别奖。
加强新时代劳动精神宣传。开展“劳动最美丽、奋斗正青春”专题文化浸润活动,通过典型宣传、事迹推广,线上线下相融合,影响、激励、带动学生树立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。大力推进“以劳育美”专项行动,持续办好“万有引力”文艺晚会、戏曲广播操等品牌活动,发挥美育独特、持久的教育效果。大力推进“以劳强体”专项行动,发挥以劳强体的独特育人效果,全面布局各类体育竞赛,每年体育活动30余场,覆盖5000余人次,多项赛事连续蝉联学校冠军,多项学生赛事水平打破市级记录,连续三年获得学校体育赛事最高奖杯“何振梁”奖杯。
四、优化综合评价机制,构建发展型素养评价
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之间相互渗透融合,统一于全面发展的整体性教育之中。学院注重劳动素养发展,突出劳动教育发展性功能考核,建设发展型综合评价体系,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。发挥第二课堂成绩单系统,纪实性将日常生活劳动课堂、创新创业劳动课堂、公益服务劳动课堂内容有机融入。把劳动素养评价纳入学生评价体系,将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综合测评的重要内容,各类奖学金、荣誉称号评选的重要依据以及升学、就业的重要参考。引领青年学生选择扎根基层,近三年来26位毕业生选择到乡村、社区、西部地区扎根基层,到祖国和人民需要地方去,涌现出江苏省最美大学生毕业生、省级优秀毕业生等一批“扎根”青年。探索实践荣获江苏省高校劳动教育优秀实践项目二等奖。
“机缘·校友说”活动
聘任思政教育产业导师
党支部联合开展种植艾草师生劳动教育活动
获2023年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金奖6项
2023年“鼋梦”乡村振兴实践团深入一线